(陕中医规范〔2021〕42号发布,自2021年12月29日起施行)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我校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疫情,切实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增强防疫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根据《关于印发〈陕西省学校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方案〉的通知》(陕卫疾控函〔2021〕478号)《关于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陕卫疾控发〔2021〕6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学校是出血热防控的重要场所,要从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师生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出血热防控的相关要求,确保出血热防控工作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
通过高效开展防鼠、灭鼠,有序实施出血热疫苗接种,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改善在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开展出血热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我校出血热疫情暴发和流行。
为切实加强学校对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确保出血热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成立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校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
成 员:党校办、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校工会、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处、信管处、计财处、后勤保障处、保卫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
负责上级部门文件、会议精神的传达、部署;组织领导学校的出血热防控工作,研究决定和处理出血热防控工作的重大问题。
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校办。
主任:党校办主任
副主任:后勤保障处处长
成员:党校办、后勤保障处、校医院相关工作人员。
按照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研究制定学校防控出血热工作的相关制度、实施方案,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和会议精神,协调和监督相关部门的防控工作;按上级要求,及时汇报学校出血热防控及处置工作情况。
1、室外灭鼠
在建筑物周围每20m设置1处毒饵站,校区内围墙、花坛、绿化带等处每间隔100m设置1处毒饵站,垃圾房、垃圾中转站、下水道出口、公共厕所、配电房等处周围设置1-2个毒饵站。毒饵可选用0.005%溴敌隆或0.005%氟鼠灵等抗凝血剂。每处毒饵站放置20-30g毒饵,每周检查一次,根据盗食情况补充新的毒饵。在地沟、下水道、电缆沟内投放蜡块毒饵,并在图纸上标记、每周检查进食情况。
毒饵站安装完毕后应登记造册,包括编号、具体位置、设置时间、投药记录等;毒饵站要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毒饵站的维护、毒饵投放、毒饵检查补投、残饵清理等;毒饵站必须略高于周围地面,避免雨水流入;毒饵站应用水泥、玻璃胶或其他材料固定结实,避免人为挪动;毒饵站应有明显警示标识。
2、室内灭鼠
在厨房、餐饮区、食品存储等场所内按每15㎡布可放2张粘鼠板,粘鼠板应避免放置于阳光直射、水淋、地面潮湿的场所,防止尘土等污物对粘鼠板造成污染,每日检查粘鼠板捕鼠情况。对粘捕到鼠类或污染的粘鼠板及时清除并更换。
3、完善防鼠设施
做好室内外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垫高存放物品。食品加工、销售、储存等重点场所必须建设有效的防鼠设施。主要包括防鼠箅子、防鼠门、挡鼠板、防鼠网、堵孔洞等。
防鼠箅子是安装在厨房操作间下水道出水口的竖箅子(金属防鼠栅),箅子缝应小于1cm。若无竖箅子,排水沟横箅子的箅子缝要小于1cm,且无缺损。地漏要加盖,阻止鼠类通过下水道进入室内。
学生宿舍、食堂、仓库、日杂店、教室、图书馆、机房等重点场所应有明确的防鼠设施与设计,比如门与门框、门的底边与地面的间隙要小于0.6cm;木门和门框的底部要包铁皮,铁皮高30cm;粮库、食品库房等场所的门口要设置高60cm的挡鼠板;挡鼠板的底边与地面的缝隙以及固定槽与门框的缝隙应小于0.6cm;一楼或地下室的排风扇或通风口要有金属网罩,网眼大小不超过0.6cm。一楼或地下室的窗户玻璃要无破损。
室内通向外环境的孔洞、空调管道、水管、暖气和煤气管道以及电缆、电线等孔洞要用混凝土材料堵塞,缝隙大小不得超过0.6cm。
4、个人防鼠
学生及学校工作人员在野外活动、作业时,应注意个人穿戴及健康防护,尽量避免坐卧野外草堆上,防止被鼠类咬伤;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责任部门:后勤保障处、学工部(处)、研究生院、图书馆、保卫处、二级学院、物业中心,饮食中心
1、食品卫生
食堂务必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餐(饮)具应做到“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案板、刀具、餐具等使用前后须清洗干净,每天进行消毒。消毒方式:清除食物残渣后,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方式消毒;也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洗干净,晾干待用。
2、环境卫生
学生宿舍、教室等室内环境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首选开窗通风,建议每日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大型室内场所(图书馆、会展中心等)可适当增加机械通风措施,使用集中空调,宜选用全新风系统,在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口周围10米外,设置卫生防护区,清除杂物,防止新风被污染。
校园公共区域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每日应对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面盆、卫生洁具(马桶等)地面进行清理,每日不少于2次。
必要时可选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建议方式主要有:
(1)门把手等宜选择含氯消毒剂(250mg/L~500mg/L)、二氧化氯(100mg/L)等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洗2遍;
(2)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金属表面也可选用75%酒精或季铵盐消毒剂(1000mg/L)擦拭消毒,每日不少于两次;
(3)卫生间可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注意洁厕剂不可与含氯消毒剂同时使用。
3、学生个人卫生
保持床单被罩、个人衣物等纺织物的清洁,定期洗涤。必要时建议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常规清洗。
4、垃圾消毒与清理
每天产生的垃圾应当在专门垃圾处理区域内分类管理(建议设置“厨余垃圾桶”“一般垃圾桶”)、定点存放、及时清理。存放垃圾时,应当在垃圾桶内套垃圾袋,并加盖密闭。垃圾暂存点周围应保持清洁。必要时,每天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一次。
责任部门:后勤保障处、学工部(处)、研究生院、二级学院、物业中心,饮食中心
1、出血热健康教育和早期症状预警
加强组织领导,担负出血热防控主体责任,针对在校大学生及工作人员,开展出血热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电视、新媒体教育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QQ群、APP等宣传途径大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师生员工能够了解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提高早期症状识别和预警意识。引导师生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到校医院就诊,严禁学生私自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出血热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4周多见。典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重症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互相重叠。学校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发热期的主要表现: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脏损害。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早期以畏寒、发热多见,与流感症状相似,容易耽误而使疾病加重。该病发热常在39-40℃之间,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前驱症状开始。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多数患者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者腹泻、腹痛。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位置,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状淤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咳血、黑便或血尿。
2、加强出血热症状监测和缺勤监测
在校学生和校区工作人员应日常开展出血热症状监测和缺勤监测,重点关注缺勤人员和患病人员情况,包括咳嗽、咳痰、咽红、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疹、疱疹、斑疹等皮肤症状;发热、头疼、肌肉疼等全身症状等,对疾病特征症状开展登记、监测和跟踪管理。一旦出现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三红”(脸、颈和上胸发红)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时,应立刻到校医院就诊,确保迅速、及时地得到临床专业救治。
责任部门: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处、信息化建设处、二级学院、校医院
1、接种原则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防止出血热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手段,按照“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
2、出血热疫苗性质
目前我国应用的出血热疫苗是含有I型(野鼠型)和II型(家鼠型)汉坦病毒经纯化的双价全病毒灭活疫苗。该疫苗每人份为3针剂,即每人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之间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以上。前两针属基础免疫,对完成有效的免疫保护极为重要,第三针为加强免疫。
3、接种人群
出血热疫苗适用于无接种禁忌症的16-60岁人群,全程免疫接种人体后,可刺激人体产生抗I型和Ⅱ型汉坦病毒的中和抗体。由于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所以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接种行为而发生出血热。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降低出血热的显性发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是疫区人群防控出血热的重要手段。
责任部门:学工部(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处、二级学院、校医院
提高警惕性和敏感性,对发热师生要严格排查,一旦发现有出血热疑似症状的要第一时间联系校医院,随即转诊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或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疗排查,避免延误和漏诊。
若确诊为出血热患者,附属医院或第二附属医院立即抽调相关专业专家成立救治专家组,加大医疗救治指导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病例死亡。同时启动《陕西中医药大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按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根据出血热疫情的情况,采取相关的应急和控制措施。
若爆发出血热疫情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或聘请专业防病媒生物处理公司深入学校彻底排查漏洞、风险点以及老鼠可能出现的区域,特别在宿舍、食堂、学校空地等区域定期做好鼠药投放、消毒消杀和监测管理。组织师生开展大扫除、大消杀,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和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引导师生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责任部门:党校办、学工部、研究生院、后勤保障处、各二级学院(系)、校医院
完善出血热防控工作考评机制,把各部门及学院教职员工对出血热防控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对工作突出的部门及个人给予表扬或相应的奖励,对失职部门及人员给予处理。
责任部门:人事处、校工会
按照上级要求,将出血热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学校出血热防控工作提供经费支持,保证出血热防控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责任部门:计划财务处
版权所有(C)2020—2021 陕西中医药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21 www.sntcm.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中医药大学信管处主办